近年来,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汽车的质量与性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检测领域的发展。在汽车检测中,主要是对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性及动力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测,以便于更好的评估汽车质量与性能。在以往的汽车检测设备中,不仅检测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检测结果也不够,随着汽车结构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汽车检测设备已经难以满足汽车检测需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工程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为汽车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了汽车检测领域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不过,如何更好的提高汽车检测设备的一体化水平,也已成为汽车检测设备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汽车检测设备机电一体化中的关键问题
在汽车检测工作中,以往经常用到的检测设备主要包括整车检测、发动机检测、电气系统检测以及故障诊断检测。对于传统的检测设备来说,其只能对汽车在低速行驶时所产生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比如,经常用到的指针式侧滑检测台和机械式的侧滑检测台,在采用这两种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时,需要确保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状态,并且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公里每小时,这样检测设备才能对汽车进行相应的检测。不过,侧滑检测台的检测结果主要是通过机械指针来进行显示的,这也使其在检测结果精度上往往较低,难以对检测结果进行一目了然的显示,进而给汽车检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在汽车检测中,还经常用到一种检测设备,即制动检测台,该检测设备主要是对汽车结构中的车轮动力性进行检测,不过该检测受备会受到测力弹簧的影响。
二、汽车检测设备机电一体化的设计
对汽车检测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时,为了使机械传动这一环节能够尽量减少,应在原有检测设备结构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法进行改进,特别是在传感器选择上,应采用精度较高且反应速度较快的传感器,通过机械装置与电子计算机之间的相关结合,以便于更好的对汽车进行检测,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可靠保障。
汽车制动检测仪的设计
制动系统是汽车内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制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因此需要通过制动检测仪来对其进行检测。由于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其不同车轮中所产生的制动力变化都是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在对汽车制动检测仪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时,需要将原有结构中安装的测力弹簧以及传力杠杆等零部件进行取消,并由传感器来对其进行替代,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汽车制动检测仪的检测速度,解决汽车在制动过程中检测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
在汽车制动检测仪的机电一体化设地中,制动检测仪共包括键盘、输出接口、A/D转换电路、存贮单元、LED显示屏及CPU等部分,在制动检测仪中安装有左右两个传感器,以用于对汽车不同车轮中的制动力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并由CPU对左、右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然后发送到LED显示屏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四、汽车检测设备机电一体化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
信号截取问题
在对汽车制动检测仪与侧滑检测仪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时,能够通过检测设备来对平台机架与侧滑检侧板中所产生的位移信号进行直接截取,并且还能够对汽车制动过程中所转矩所形成的力信号进行截取,进而使检测误差得以有效降低。在对传感器进行安装时,必须要对这种检测误差问题予以注意,因此在对侧滑检测仪进行安装时,为了使传动误差能够尽量减少,不应通过齿轮制动方式在普通传感器中输入平台机架与侧滑检测板中的位移量,而是应确保传感器具备更高的精度,这样才能使检测误差达到小,从而使其满足汽车检测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在汽车检测领域中,对检测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需要应用到诸多技术,并且需要涉盖较多的学科。汽车检测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本身便是对集成化产品的设计,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形势下,这对于促进汽车检测领域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因此,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对汽车检测设备进行机电一体化设计,将有助于汽车产品质量的提高,使汽车的稳定性与舒适度得到全面增强,而且还能进一步推动汽车领域在智能化与工业化方向的发展。
上一篇:拉曼光谱法在真假酒鉴别的解决方案
下一篇: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应用在生物医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全球工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全球工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